文:陳毓襄 (刊登於台灣管風琴協會2015 一月份newsletter )

       管風琴常常被人認為是一人交響樂團,意思指的是管風琴有許多音色,所以有交響樂團的效果。記得曾經有一次筆者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求學時,彈奏維多(Charles-Marie Widor)第五號管風琴交響曲,當時許多同樣是來自臺灣,第一次聽到管風琴演奏的朋友們來臨聽我的音樂會。有一個問題令我印象很深刻,朋友問我:「這首曲子為什麼叫做交響曲?是改編自哪一首曲子嗎?」  Untitled

如果你用中文在Google 搜尋「管風琴交響曲」,會出現一整排的結果都是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不過相信熱愛管風琴的你我都知道,此曲的管風琴是交響樂團裡的一個聲部,不是所謂的一人交響樂團。所以在本期的介紹中,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管風琴交響曲」的由來及如何運用在現今的禮拜中。

 

 

法國管風琴發展簡史

       法國的管風琴從17世紀就相當有自己的特色也相當多產,而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樂器特殊,所以即使多為巴洛克流行的嚴格對位,跟德國的曲種也很不一樣。腳鍵盤很有限,不但沒有16呎,大概也都只有3支笛管類音拴; 但反觀手鍵盤,已經多為3~4層鍵盤,可想而知音色變化豐富,尤其是許多簧管類的獨奏樂器,所以當時的樂曲類型也多為模仿器樂曲的曲式,如二重奏(duo)、三重奏(trio)等等,在這些曲子中作曲家也會明白標示該曲應該模仿的樂器,也就是音色,最常出現的就是屬於簧管樂器的trumpetette、cromorne 等等。在這個時候的管風琴曲大多是使用在天主教彌撒中,而此時期被人稱作為法國古典學派(French Classical Organ School)。

       18 世紀開始時,宗教及世俗的聖誕歌曲都被法國管風琴家寫成 <主題與變奏曲 >曲式的管風琴曲。通常旋律都是很簡單、容易被記得的。他們也有創作標題及敘事的音樂,如Tonnerre (雷聲)、Cloches (鐘聲)、Battle music 等等。

       在18 世紀中葉到19 世紀中葉,管風琴音樂停擺發展。在這期間由於世俗的影響,人們重視哲學、崇尚宗教自由,以及因為法國大革命(1789-1799),許多的管風琴在期間也被毀壞。彌撒用的管風琴音樂也跟禮拜無關,因為上述原因,舞曲、進行曲、愛國歌曲成為很常見的曲種。 唯一想要改變以上狀況的只有Alexandre- Pierre- Francois Boëly (1785-1858),他是受巴哈及法國古典樂派影響較深的。比利時的Jacques-Nicolas Lemmens (1823-1881)也是推崇巴哈的對位,也影響了他的學生Guilmant 及Widor。另外,當時非常出名的Louis James Alfred Lefébure-Wély (1820-1876)則是比較偏向當時的音樂風格。

 

         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法國19世紀最重要的製琴家,也是將管風琴帶像交響化的最大推手,巴黎著名的大教堂如St. Clotilde, St. Sulpice, Notre Dame, La Trinite, La Madeleine的管風琴都是出自他手。這些樂器的音色更加仿似交響樂團的樂器,最重要的是,腳鍵盤終於像德國的管風琴一般,不但擴充到16呎,也有許多簧管樂器,進而能夠彈奏主要的低音聲部。他甚至發明了Pedale de combinaison,即能夠用腳控制簧管的開/關; 另外也有用腳控制的連結軸 (couplers),這對演奏音色豐富變化的管風琴交響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裝置。當然,製造琴的技術不斷的在進步,所以除非親自走訪一趟巴黎,不然大多數現今的樂器已經多被現代電腦記憶預設音拴裝置給取代了!

 

       彈奏法國管風琴曲,無論是什麼時期、曲種,最重要的是要遵循作曲家給我們的指示。無論是音色、鍵盤變化,或者是此曲的作用,該在什麼時候彈奏,也是我們要知道的。Cesar Franck的Grand Piece Symphonique是第一首法國管風琴交響曲,這是一首單一樂章,但有三大段落的曲子。Franck在St. Clotilde 擔任管風琴師長達30餘年的他,可以說是Cavaillé-Coll的最佳代言人。Franck 在巴黎音樂院的繼位者,Charles-Marie Widor更是寫了總共10首的管風琴交響曲; Louis Vierne, Widor在 St. Sulpice的助理也寫了6首交響曲。此外,較有名的還有Charles Tournemire、Marcel Dupré及Jean Langlais 所寫的管風琴交響曲。這幾個巴黎大教堂的作曲家都有一些相關連,也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他們都是彈奏Cavaillé-Coll的琴進而引發他們寫出4~7樂章不等的交響曲,但是以曲式來說,與其說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有一點像是組曲,因為有一些曲子樂章間未必有關連,各自也有特定的標題,如田園曲、詼諧曲、聖詠曲、觸技曲等等。

 

管風琴交響曲是教會音樂還是世俗音樂?

-以Widor organ Symphonies為例

 

       「管風琴交響曲」也常被認為是音樂會用的曲目,不是屬於教會音樂禮拜用的音樂。大家最熟悉的Widor第五號交響曲中的toccata,卻是婚禮或復活節常見的尾奏曲目。就Widor來說,他的第九號Symphonie Gothique 及第十號Symphonie Romane是晚期較為成熟的作品,不如以往前八首,是在St. Sulpice的五鍵盤管風琴、100支音拴的巨大管風琴上創作。而是分別為了St. Ouen及St. Sernin教堂寫的,這兩台琴一樣是Cavaillé-Coll所製,曲名是由這兩間教堂的建築物命名的,分別是哥德式及羅馬式。最特別的是,兩曲都是四個樂章,是各根據葛利果聖歌旋律為主題來寫的(Puer natus est nobis for Gothique; Hac dies and Victimae paschali laudes for Romane),並貫穿各樂章。這兩個葛利果聖歌在天主教會為很重要的聖歌,因為分別是聖誕節及復活節,兩個最重要的教會節期的歌曲。離今年的復活節還有一段時間,大家不仿可以聽聽Symphonie Romane,這首被認為Widor最為完整、成熟的一首管風琴交響曲,又或者可以成為你今年復活節的曲目之一!

1  

 

文章標籤

Abb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毓襄 (刊登於台灣管風琴協會12月月刊)

到底是誰能夠讓巴赫丟下工作就是為了聽他彈琴?

說到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最直接聯想到的就是音樂之父巴赫曾經為了聽他的音樂會,千里迢迢從阿恩史塔特走路到呂北克,甚至丟下工作長達數月,就是為了要聆聽在聖瑪利亞大教堂(St. Marienkirche, Lübeck)的晚間音樂會 (Abendmusik)。這是布克斯特胡德的岳父Franz Tunder (1614-1667)創立的音樂會。順帶一提,據說在當時要繼承該教堂管風琴師職位,通常的條件之一是要跟前管風琴師的女兒結婚呢!

布氏在聖瑪利亞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師長達約40年之久,他的工作除了要彈奏禮拜時的音樂外,最主要就是籌劃晚間音樂會的內容,包含神劇或清唱劇及一些小型聲樂作品還有就是管風琴獨奏曲。他在晚間音樂會的精湛演奏時常吸引德國各地的音樂家來欣賞因而聲名大噪。

 

據說,由於布克斯特胡德彈奏聖詩前奏時非常喜歡加裝飾音,甚至時常令人聽不出聖詩原來的曲調,所以教會就才決定在牆上公告每週聖詩!

 

 200px-Imagebuxtehude 布克斯特胡德演奏viol, 是他唯一存在的畫像

出類拔萃的北德管風琴學派:

要認識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必需先了解北德管風琴學派。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管風琴音樂發展蓬勃,音樂風格由地區來區分,分為北、中、南三學派。 各地區受到的音樂影響來源不同,樂器不同,自然作曲家所寫出來的樂曲也大有不同。 荷蘭最有名的管風琴師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1562-1621)為北德管風琴學派之首,有許多慕名來跟他學習的學生,包含Jacob Praetorius (1586-1651, Hamburg)、Heinrich Scheidemann (1596-1663, Hamburg)、Samuel Scheidt (1587-1654, Halle)等等 。Buxtehude算是第二代的北德派,他曾經是Scheidemann的學生,當然也是承襲了受Sweelinck影響的樂曲型態。樂器方面, 受到荷蘭的影響,北德的樂器不但是大型的三~四鍵盤,更是有包含32呎的完整的腳鍵盤,因此,常見炫技的腳鍵盤樂曲。

北德的管風琴音樂主要分為兩大類型:Free Works (如:前奏與賦格、觸技曲、幻想曲等等) 及Chorale based Works; 聖詠(Chorales)為德國路德會的音樂中心,最早期是單聲部並無伴奏。到16 世紀為詩班引領會眾唱詩。約1650 年,管風琴開始伴奏會眾唱聖詩,有時候詩班與會眾交替輪唱、或者是管風琴彈奏某一節歌詞,甚至是即興演奏為聖詩伴奏增添許多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德國作曲家都寫根據聖詠旋律所創作的樂曲,類型包含:Chorale Partita, Chorale Fantasia, Chorale Prelude.

 

我就是與眾不同-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曲:

共有90餘首之多,涵蓋以上所有類型,作品編號為Bux WV 136-225。其中包含26首Praeludium or Toccatas、12首Canzonas or Fugues、3首頑固低音 (Ostinato)、52首管風琴聖詠曲。

FullSizeRender 本人收藏的樂譜

布克斯特胡德也發展出許多個人特色,例如他的管風琴聖詠曲多為有許多的裝飾奏 (Coloratura),有時甚至難以辨別原本聖詠的旋律,大部分都是寫給兩層手鍵盤加上腳鍵盤。而他的前奏曲為典型的北德風格,有許多段落,在自由即興 (觸技曲風)與嚴格對位 (賦格) 間交替進行。 雖然大多是由一個導奏及許多段落組成,但幾乎沒有一首是一模一樣的曲式,由此可見他千變萬化的特質。

 

聖誕節期將至,讓我們一同來欣賞Buxtehude的聖誕音樂吧!

 

  1. Chorale Prelude "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 BuxWV 211
  2. Chorale Prelude "In Dulci Jubilo", BuxWV 197
  3. Chorale Prelude "Puer Natus In Bethlehem", BuxWV 217 
  4. Chorale Prelude "Lobt Gott, Ihr Christen Allzugleich", BuxWV 202
  5. Chorale Prelude "Gelobet Seist Du, Jesu Christ", BuxWV 189
  6. Chorale Fantasia, "Wie Schön Leuchtet Der Morgenstern", BuxWV 223
  7. Praeludium in D Major, BuxWV 139

 

 

同場加映:

  1. Ton Koopman plays Dietrich Buxtehude Complete Organ Works (荷蘭籍管風琴家、大鍵琴演奏家、指揮家,對巴洛克音樂特別有研究)

2. Hans Davidsson "Buxtehude and Schnitger - an encounter in Cappel"

介紹北德時期最有名的製琴師Arp Schnitgner以及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音樂

文章標籤

Abb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開始這個部落格,或許是一時興起,也或許是構思已久。

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看,多少人對管風琴音樂有興趣,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寫得好、能夠維持多久?

但首先我想要感謝我的學生們,讓我能夠教學相長。

我自己最初學琴的經驗跟我教初學者很不一樣,我沒有經過很多的基本練習很快的就彈演奏會用的曲子,而一年後我就舉辦了第一場個人管風琴獨奏會,當時我在學校的主修是大提琴。當然,這樣的我到了美國後,很多東西都得從頭來過!但也是因為這樣,在美國求學那幾年很珍貴,學習得很深刻!

由於我的學琴經驗,第一年的學生像是我的實習對象一般,從找教材、找教學法等等都是自己去摸索的。不過,我很感謝我一直都有很好的老師,尤其是在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求學時,我碰到最有系統的管風琴曲目學 (organ literature)老師以及最因材施教的主修老師還有最會即興演奏、最懂得教會音樂的老師,可以說在那裡,我是全方面的學習。所以,我得到很多的資源也知道該如何找資料、找教材。

IMG_2119  

2012年8月,於Auer Hall, Indiana University, 開學第一天所有管風琴人的合照

 
現在進入教學第二年了,說實在的我很慚愧,我不覺的我有讓學生們對管風琴引起相當大的興趣,這也是我決定要開始寫部落格的原因,希望透過更多的音樂、人生、求學經驗及我個人的體驗分享,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管風琴的真善美,而不是一昧的用彈鋼琴的方法去彈管風琴,可悲的是,這是台灣的普遍現象。

 

序曲-我如何愛上這個樂器的

上週上課時被問到:你為什麼喜歡管風琴?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要從,如何開始學管風琴說起。記得有一次跟一群美國同學們剛認識就一起去聽一場音樂會,路途很長大家必須找話題,每個人說起自己的學琴經過,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跟我一樣,從小學鋼琴,在教會也從小參加詩班長大,而我很幸運,在一間有管風琴的教會成長。

wait, 但我不是在那時候學管風琴的唷!我以前很叛逆,其實國中時媽媽就安排我要上管風琴,因為我媽媽自己也很熱愛這個樂器,所以從那時就有一種望女成鳳的心情吧!

現在想起來,真是有點後悔,假如那時候就開始學,現在不知道彈多少曲子了呢!哈哈,但這就是人生呀!

在我18歲那年,我們因為爸爸工作關係搬家到高雄,離開了熟悉的教會、朋友,還有我從未真正接觸的管風琴.....

我實在是捨不得台南的一切,竟然想到一個idea,當時教會有舉辦管風琴研習,也就是我現在在指導的課程,兩週上課一次。其實媽媽早就希望我去參加,但是我就抵死不從,而搬家後,我主動跟她說:我想學管風琴!!!!

殊不知,其實只是一個可以回台南的藉口罷了,有時忘記帶管風琴鞋子、忘記帶譜、沒有練琴都是常有的事。靠著自己視譜能力還不錯,每次都蒙混過去....真是比我現在任何的學生都還要混呢!

IMG_4762  

太平境教會管風琴 (註3)

太平境教會每年聖誕節有音樂會這個傳統,管風琴是教會的特色,所以那一年老師就安排幾個同學表演,雖然我很混但是遇到要上台我當然就開始認真起來了,很快的,我就把曲子練起來,發現,這個樂器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有趣,但也深不可測的感覺,讓我想要多了解他!

所以聖誕節過後沒多久,我就開始每個禮拜跟老師上個別課,這時候我就因為一種小氣鬼的心態,覺得花了錢不能浪費,所以開始很認真練習!而老師也很認真的在教我,鼓勵我出國唸書,幫助我申請學校的一切過程!但是說了這麼多,我其實都還沒有真正愛上管風琴!當時只是覺得,我學這個樂器滿順利的(跟原本的主修大提琴相比),也正值準備研究所的階段,那就試著出國好了!畢竟台灣並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由於我出國前彈到的管風琴多為兩層手鍵盤,但其實在美國許多琴都是至少三層鍵盤。記得我第一次彈到三層鍵盤的琴時正是我到美國考試時,當時真是一點也不懂得如何使用音色,對樂器一竅不通!

在台灣沒有很好的樂器,或者這些樂器都是碰不得的!所以我除了教我彈琴的老師外,最好的老師就是Youtube上的影片了!

其實第一次被管風琴的聲音震撼,是聽到這首由茱莉亞音樂院的管風琴老師Paul Jacobs 演奏的Bach sinfonia from cantata No. 29 

這是當時的加州的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如今改名為Christ Cathedral。 (註1) (註2)

當時,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好震撼,好喜歡!記得我當時每天一直不斷得聽,後來過沒多久我也練了這首曲子!

這是由法國管風琴家Alexandre Guilmant (1837-1911)改編自巴哈的清唱劇Wir danken dir, Gott, wir danken dir (We thank you, God, we thank you)中的序曲,當然,因為這首曲子紅遍全世界,隨後也有不少人改編的版本!

看到清唱劇29號,很少人能夠馬上連想起它的旋律,但仔細一聽,會發現,就是巴哈的小提琴組曲(Partita No. 3, BWV 1006)中的前奏曲。其實這是巴哈很慣用的手法,他很喜歡改編自己的曲子成不同的版本喔!下次我再來寫一篇巴哈的改編曲。

就是因為想要親身聆聽、想要自己有機會可以彈到不一樣的琴,讓我更有動力想要出國唸書,讓我愛上這個樂器的千變萬化!

記得我第一次在紐約的Central Synagogue 彈琴時,是我的第一堂主修課,當時是我第一次被自己所彈出來的聲音震撼到!真的有種難以言喻,哇~~~的感覺!我想,從那一刻起,我就對這個樂器不離不棄了吧!

不過,這些都只是開始而已,這時候的我對管風琴其實還是一知半解!可能頂多就是手腳還滿靈敏的、憑著自以為的音樂性的亂彈一通罷了!下篇待續囉!

感恩節將至,這首曲子正好很應景,好啦,我想這就是第一篇吧!

 

 

 

註1:

水晶大教堂: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是一座原屬於美國歸正會的超級教堂(megachurch),位於美國加州橙縣加登格羅夫市。在2012年時該教堂因為破產導致董事會不得不將之賣給天主教橙縣教區,並改名為基督大教堂英語Christ Cathedral),或以天主教慣用的中文翻譯稱為基督主教座堂,而該教堂也確要作為橙縣教區的主教座堂使用。而原先經營水晶大教堂的「水晶大教堂事工」則改名為「牧羊人的樹林」(Shepherd's Grove)並搬至橘縣教區的聖卡利斯圖斯天主教堂(英語St. Callistus Catholic Church)。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99%B6%E5%A4%A7%E6%95%99%E5%A0%82)

 

註2:此琴於1982年時由義大利Fratelli Ruffatti製琴公司重新修復並且擴充。是結合了Ruggatti在1977年製造的琴與美國Aeolian Skinner製琴公司在1962年製的琴,有好幾個琴座,管子遍及四面八方,共五層鍵盤。現在(2013年6月起)因為整修、翻新所以拆除運回義大利,花費為兩百萬美元。預計2015年會重新裝置在Christ Cathedral.

 

註3:太平境教會管風琴為美國 Hook and Hastings製琴公司所製,原琴1880年製造,1978年裝置於此。為台灣第一台管風琴。

 

文章標籤

Abb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