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毓襄 (刊登於台灣管風琴協會2015 一月份newsletter )

       管風琴常常被人認為是一人交響樂團,意思指的是管風琴有許多音色,所以有交響樂團的效果。記得曾經有一次筆者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求學時,彈奏維多(Charles-Marie Widor)第五號管風琴交響曲,當時許多同樣是來自臺灣,第一次聽到管風琴演奏的朋友們來臨聽我的音樂會。有一個問題令我印象很深刻,朋友問我:「這首曲子為什麼叫做交響曲?是改編自哪一首曲子嗎?」  Untitled

如果你用中文在Google 搜尋「管風琴交響曲」,會出現一整排的結果都是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不過相信熱愛管風琴的你我都知道,此曲的管風琴是交響樂團裡的一個聲部,不是所謂的一人交響樂團。所以在本期的介紹中,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管風琴交響曲」的由來及如何運用在現今的禮拜中。

 

 

法國管風琴發展簡史

       法國的管風琴從17世紀就相當有自己的特色也相當多產,而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樂器特殊,所以即使多為巴洛克流行的嚴格對位,跟德國的曲種也很不一樣。腳鍵盤很有限,不但沒有16呎,大概也都只有3支笛管類音拴; 但反觀手鍵盤,已經多為3~4層鍵盤,可想而知音色變化豐富,尤其是許多簧管類的獨奏樂器,所以當時的樂曲類型也多為模仿器樂曲的曲式,如二重奏(duo)、三重奏(trio)等等,在這些曲子中作曲家也會明白標示該曲應該模仿的樂器,也就是音色,最常出現的就是屬於簧管樂器的trumpetette、cromorne 等等。在這個時候的管風琴曲大多是使用在天主教彌撒中,而此時期被人稱作為法國古典學派(French Classical Organ School)。

       18 世紀開始時,宗教及世俗的聖誕歌曲都被法國管風琴家寫成 <主題與變奏曲 >曲式的管風琴曲。通常旋律都是很簡單、容易被記得的。他們也有創作標題及敘事的音樂,如Tonnerre (雷聲)、Cloches (鐘聲)、Battle music 等等。

       在18 世紀中葉到19 世紀中葉,管風琴音樂停擺發展。在這期間由於世俗的影響,人們重視哲學、崇尚宗教自由,以及因為法國大革命(1789-1799),許多的管風琴在期間也被毀壞。彌撒用的管風琴音樂也跟禮拜無關,因為上述原因,舞曲、進行曲、愛國歌曲成為很常見的曲種。 唯一想要改變以上狀況的只有Alexandre- Pierre- Francois Boëly (1785-1858),他是受巴哈及法國古典樂派影響較深的。比利時的Jacques-Nicolas Lemmens (1823-1881)也是推崇巴哈的對位,也影響了他的學生Guilmant 及Widor。另外,當時非常出名的Louis James Alfred Lefébure-Wély (1820-1876)則是比較偏向當時的音樂風格。

 

         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法國19世紀最重要的製琴家,也是將管風琴帶像交響化的最大推手,巴黎著名的大教堂如St. Clotilde, St. Sulpice, Notre Dame, La Trinite, La Madeleine的管風琴都是出自他手。這些樂器的音色更加仿似交響樂團的樂器,最重要的是,腳鍵盤終於像德國的管風琴一般,不但擴充到16呎,也有許多簧管樂器,進而能夠彈奏主要的低音聲部。他甚至發明了Pedale de combinaison,即能夠用腳控制簧管的開/關; 另外也有用腳控制的連結軸 (couplers),這對演奏音色豐富變化的管風琴交響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裝置。當然,製造琴的技術不斷的在進步,所以除非親自走訪一趟巴黎,不然大多數現今的樂器已經多被現代電腦記憶預設音拴裝置給取代了!

 

       彈奏法國管風琴曲,無論是什麼時期、曲種,最重要的是要遵循作曲家給我們的指示。無論是音色、鍵盤變化,或者是此曲的作用,該在什麼時候彈奏,也是我們要知道的。Cesar Franck的Grand Piece Symphonique是第一首法國管風琴交響曲,這是一首單一樂章,但有三大段落的曲子。Franck在St. Clotilde 擔任管風琴師長達30餘年的他,可以說是Cavaillé-Coll的最佳代言人。Franck 在巴黎音樂院的繼位者,Charles-Marie Widor更是寫了總共10首的管風琴交響曲; Louis Vierne, Widor在 St. Sulpice的助理也寫了6首交響曲。此外,較有名的還有Charles Tournemire、Marcel Dupré及Jean Langlais 所寫的管風琴交響曲。這幾個巴黎大教堂的作曲家都有一些相關連,也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他們都是彈奏Cavaillé-Coll的琴進而引發他們寫出4~7樂章不等的交響曲,但是以曲式來說,與其說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有一點像是組曲,因為有一些曲子樂章間未必有關連,各自也有特定的標題,如田園曲、詼諧曲、聖詠曲、觸技曲等等。

 

管風琴交響曲是教會音樂還是世俗音樂?

-以Widor organ Symphonies為例

 

       「管風琴交響曲」也常被認為是音樂會用的曲目,不是屬於教會音樂禮拜用的音樂。大家最熟悉的Widor第五號交響曲中的toccata,卻是婚禮或復活節常見的尾奏曲目。就Widor來說,他的第九號Symphonie Gothique 及第十號Symphonie Romane是晚期較為成熟的作品,不如以往前八首,是在St. Sulpice的五鍵盤管風琴、100支音拴的巨大管風琴上創作。而是分別為了St. Ouen及St. Sernin教堂寫的,這兩台琴一樣是Cavaillé-Coll所製,曲名是由這兩間教堂的建築物命名的,分別是哥德式及羅馬式。最特別的是,兩曲都是四個樂章,是各根據葛利果聖歌旋律為主題來寫的(Puer natus est nobis for Gothique; Hac dies and Victimae paschali laudes for Romane),並貫穿各樂章。這兩個葛利果聖歌在天主教會為很重要的聖歌,因為分別是聖誕節及復活節,兩個最重要的教會節期的歌曲。離今年的復活節還有一段時間,大家不仿可以聽聽Symphonie Romane,這首被認為Widor最為完整、成熟的一首管風琴交響曲,又或者可以成為你今年復活節的曲目之一!

1  

 

arrow
arrow

    Abb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